三松堂全集第010卷

作者:冯友兰  
评分:
简介: 展开 
第十卷说明
本卷收《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此三册均为80年代新写。第五册1988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六册1989年1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七册1991年12月由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与一至六册同时出版、1992年7月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易名《中国现代哲学史》出版单行本。全集初版未出第十卷。第二版对 《新编》五、六、七册重新作了删节和校订。
目 录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
自序
绪论
第一节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十九章通论道学
第一节什么是道学
第二节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第三节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四节道学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道学的名称
第六节道学的历史作用
第五十章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第一节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
第二节当时变革的必要
第三节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第四节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第五节"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第六节道学的兴起
第五十一章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第一节谁是道学的创立者?
第二节周惇颐的《太极图说》
第三节周惇颐的《通书》
第四节周惇颐论"孔颜乐处"
第五节邵雍的"先天学"
第六节邵雍的世界年语
第七节《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第八节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象的两种了解第五十二章道学的奠基者——二程第一节 二程的家世和经历
第二节 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第三节天理或理
第四节气,心、性、情
第五节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第六节程颐的《易传序》
第七节 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第五十三章道学的奠基者——张载第一节张栽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节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第三节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
第四节张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第五节《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第六节《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第七节张栽的政治社会思想
余论
第五十四章朱熹
第一节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第二节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节理,太极
第四节气
第五节朱熹的宇宙形成论
第六节性、心、情、才
第七节修养方法
第八节"王霸之辩"
第九节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节前期道学的高峰
第五十五章陆、王心学的兴起
第一节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第二节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第三节鶴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第四节王守仁的《大学问》
第五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第六节"良知"与"爱有差等"
第七节"良知"与"动静合一"
第八节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第五十六章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第一节陈亮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陈亮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第四节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第五节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第六节叶适的哲学思想
第七节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第五十七章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第一节王廷相对于道学的态度
第二节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第三节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节王廷相对于心学的批评
第五节罗钦顺对于心学的批评
第六节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第七节王廷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第五十八章心学的发展
第一节杨简的《己易》
第二节王畿的"四无"说
第三节李贽的"童心"说
第五十九章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第一节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节关于"有"、"无"问题
第三节关于"动"、"静"问题
第四节关于"形上"、"形下"问题
第五节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
第六节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第七节关于知行问题
第八节关于"性"、"命"问题
第九节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十节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笫十一节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第十二节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自序
绪论
第六十章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義第一节《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第二节对于罗钦顺的评论
第三节对于心学的修正
第四节《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第六十一章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
第一节颜元的《四存编》
第二节颜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第三节颜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附记
第六十二章戴震反道学的斗争
第一节戴震论"道"
第二节戴震论"形上"、"形下"
第三节戴震论"理"
第四节戴震论"性"、"气"
第五节戴震论"欲"、"情"、"知"
第六节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第六十三章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第一节魏源的总对策
第二节魏源的"经世"精神
第三节魏源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第六十四章农民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第一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第二节洪秀全传略
第三节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第四节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第五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第六节洪仁圩的《资政新篇》
第七节总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第六十五章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第一节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第五节曾国藩与满汉斗争
第六十六章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康有为第一节康有为的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
第三节康有为所领导的"公车上书"第四节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
第五节康有为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第六节康有为的重商思想
第七节康有为的《官制议》
第八节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第九节康有为与孔教
第十节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第十一节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
第六十七章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第一节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第二节谭嗣同论"仁"和"以太"
第三节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第四节谭^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
第五节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第六十八章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第一节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第二节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第三节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
第四节严复论"自由"
第五节严复与逻辑学
第六节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第七节严复的哲学思想
第六十九章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第一节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
第二节王国维的《论性》
第三节王国维的《释理》
第四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第五节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第六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第七十章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
自序
绪论
第一节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第二节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节"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第七十一章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第一节《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第二节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
第三节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第四节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
第七十二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第一节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第三节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级思想——建国方略第四节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第七十三章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三节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蔡元培的哲学观
第五节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第七十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
第二节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第三节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
第四节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第五节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懦家的新解释第六节梁漱溟的文化论
第七十五章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第一节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第二节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备斗第三节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四节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第五节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第六节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第七十六章20至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第一节 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第二节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第三节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第四节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第七十七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节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第三节《实践论》
第四节《矛盾论》
第五节《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十八章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第一节道、式、能
第二节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
第三节性与尽性
第四节理与命
第五节无极而太极
第六节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七十九章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第一节"接着讲"与"照着讲"
第二节理,太极
第三节气
第四节政治、社会思想
第五节精神境界
第六节"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第八十章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哲学体系第一节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第二节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第三节熊十力的宇宙论
第四节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第八十一章《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从亚马逊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从京东网购买
专辑“三松堂全集”
您可能也喜欢
还没有人评论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