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luefleet

[每周书会] 【每周书会第三阶段】有奖书评活动第三阶段(4月22日~5月5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0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云图》这本书。

也不尽然是说轮回的书,虽然各个故事间的某些联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轮回的话题,但或者说联系本身带来的启示可能更确切一些。我觉得作者表述了一个很微妙的有关存在的哲学观点,那就是个人的相对世界如何相互影响,从而让人类的存在得以延续。人的存在是有很多局限的,其中有一个局限几乎从来无法打破,那就是认知的单一性。好比说,你看到的红色的墙,和我看到的红色的墙,不管用语言,文字描述得有多么相近,一致,都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各种差别,而永远无法真正统一,因为“语言”是人类臆造出来的,为了尽量达成认知共识所制造的一种普世工具,而人永远无法成为另一个人去证实两人的认知是否一样。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或者也真是在感叹人类存在和认知方式的单一性(“我知故我在”,人的存在和认知往往是高度的一个事物)。这种单一性还可以理解为:你永远只在一个时间点在一个角度看事物,而毕加索追求的是同时体现不同角度的事物的样子,与其说他是野兽派,不如说他是 “多重认知派”;或者你无法把一座公寓的一面墙拆掉,从而同时看到每一个房间的房客在同一个时候正在做什么;而当你生存在世界上,你的认知永远被禁锢在你的单一的躯体中,你不能同时是他人,不能同时是一个鸟,一个虫,一个兽;等等等等。而云图似乎也正是在探索一个突破单一认知的途径:即,当事物得以互相联系,你的,可能就会成为我的;一的,可能就会成为三的;当你的小小的世界发生时,你被困顿在那个世界里,那个故事里,你是无法脱身的,所有的苦难和折磨,你只能在那一刻,用你卑微的双眼和触觉去感知,那个狭小的世界局限了你的一切;而当这个世界和他人的世界有所联系,不管是在同一时间,还是在很久以后,虽然你的自我不能体会那种联系,但由于人类在某种先天中存在的共知性,而让你狭小世界中的每一个反映和行为具有你自己都无法想像和预料的效果,后果和影响,这正是世界作为客观存在的丰富性------共同的世界与个人的世界同时共存,其中潜藏的机理不是一个人所能认知的。

另外这本书可能还讨论了“自由”这个话题。讨论了人在追寻自我主张和对自己的主宰,这是一个永久的不朽的有关人的命题。自由是否具有边界,自由是否具有道德问题,追求自由的手段是否需要遵循某种规则,而当你的“正义”的自由和他人的“正义”的自由形成冲突,什么才是正义。追求自由,往往是一个很大事件的源点,但到后来可能那个追求自由的人也会失去对事件的控制,最终只能随着那个不断扩大的波涛无限划将下去,滑向未知。

书很好,虽然其中的东西和叙事并非完全的新意,但某些东西总是值得反复探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书币 +6 收起 理由
linda888 + 10 + 6 感谢分享读书心得, 相信你的观点可以帮助还没有看此书的同学找到读懂的切入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4: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sd8935956 于 2013-5-4 13:00 编辑

推荐《苏东坡传》

总结一下自己对东坡这位诗人的看法吧。我觉得自古文人政客二者难于一身,原因很简单,文人要的是爱祖国名山大川、爱花鸟鱼虫、爱美人知己,文人为的是激昂洋溢、飘然恣肆的情怀。他们爱美丽,爱自然,爱身边值得歌颂的一切,若是说他们的准则与信条,那种骨血里流动的可能更像一位侠士吧。


有人会好奇,侠士心系天下啊,那不就是做官的准则嘛?没错,父母官是要心系天下,但是咱们说的是“政客”,自古以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中华民族为官做人的准则。身为近臣,应为皇帝分忧,苏轼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便是文人的气话,自解自嘲罢了。


虽然我们我发考据东坡曾经是否是一位顺应时势的好官,但他留给后世的却是一代文豪。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收起 理由
飞天小女警 -50 -50 官办活动,严禁灌水或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词十七讲》 我买的是岳麓书社1990年2刷本,520多页(16.875印张)5元4角钱;当年我读它的感受,有些像读《万历十五年》,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诗词评注,有着过多文本以外东西的束缚,古代文人如同木偶,在现代人的操纵下,跳着意识形态的舞蹈,失去了它本来的意趣;而叶嘉莹教授的这本书,还原了诗词的本意,让读者徜徉在诗的意境里,领略美,领略诗人的风采,我相信,很多人如我一样,是读了叶教授这本书,才开始慢慢走入中国古诗词门径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3 收起 理由
sherryzhen + 3 书会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23: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传
之前竟然不知道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这部书。简介说他的最得意之作,可能各人有各人看法吧。
作者的确生动、深刻地写出了苏大文豪的一生。读这本书能对苏东坡的个人经历与创作有一个较全面了解。当然,林语堂大师对东坡个人看法也会掺杂在行文之中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1 收起 理由
bluefleet + 1 书会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2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玫瑰之名這書看得真是十分緊張.
里面描寫了不少犯罪者的動機,扣弦的劇情與未解的迷題都使我深深地陷了進去.
而且里面有其他大量資訊,哦哦,又長一智了,對宗教等信仰又多了新的見識~好書~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2 收起 理由
zjxixi + 2 书评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0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qbil 于 2013-5-4 12:34 编辑

《唐宋詞十七講》

這篇心得和前面幾篇不同,前面各位是愛詞懂詞,我這篇則是一個多年來為讀不懂詩詞(poetry)所苦的人的心得。本來我打算這期書會只讀書,不寫心得。但在讀書的時候,產生了一些感想,所以決定來野人獻曝一下。葉老師在講座的一開始也說她是野人獻曝,不過她是自謙,我則完全沒有謙虛,真正是事實。

我從小不大會讀詩,老師沒解釋過的詩我可能就讀不大懂。我一直認為這是因為詩詞是一種很困難不易令人親近的文學形式。我在國外唸書時,有好幾個西方的朋友都很愛讀詩,也自己作詩,詩似乎是他們生命的一部份。這讓我很不解,為什麼詩對他們似乎很容易親近,但對我卻是這麼難解?所以葉老師開了這個講座,又出了這本書,是我的福氣,難得有像她這樣的明師來牽著我的手,一句一句地教。這次重讀這本書,除了獲益於書本身的內容外,我也一直思索著為什麼讀詩對我這麼困難?我歸納起來有下列原因:

  • 第一個是個人因素。我想我在看書的態度上有點功利,從小我看書的速度很快,貪看書,貪看很多書。所以要我慢下來看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看葉老師讀這些詞,是一句一句看,一字一字嚼。沒有細心的體會,無法真正融入詩詞中的意境,這是我該學習的。

    我在看本書介紹的第一首詞的第一句就有了問題。溫庭筠說「小山重疊金明滅」,葉老師說這是形容美女晏起,小山指的是屏山。我從多年前看這句的解釋就有一點不服氣,因為我覺得小山的解釋錯了。葉老師學問這麼好,一定很勤奮,睡懶覺的經驗絕對沒我豐富。我的臥室在西面,因為就怕清晨的太陽打擾我睡覺。有幾次,我一睡睡到下午,睡到太陽都從西邊窗簾一閃一閃照上我的眼皮,弄醒了我。迷迷糊糊張開眼,看出去光線忽明忽滅,東西都變兩三個影了。所以我以為「小山重疊金明滅」說的是我這種經驗,小山是美人一張開眼看到的床上雕刻的小山風景。屏山既然指的是床頭板,美人醒過來怎會看到背後的床頭板?這次重讀,讀到這裡就想起來了同一個疑問。不過我這次對這個疑問想了兩天,終於發現我的錯誤了。溫廷筠這首《菩薩蠻》是第三人稱的敘述,描述了詩人想像出來的一個美人在眼前起床、梳洗、畫眉、簪花、照鏡、著裝的過程,當然第一景看過去看到的是美人的腦袋和床頭板(小山重疊金明滅,雲欲度香腮雪。」 這句花了我兩天的時間才想通,我深深體認到我需要以更悠閒的心態來細細消化每一首詩,每一首詞。
    a
  • 不會背頌!我不會背書、背詩、背公式,什麼都不會背!我好羨慕大家出口成章,隨口就可以背出蘇軾的定風波。背下來的的詩詞才是自己的,才可以在心中翻來覆去,反覆咀嚼,隨時有新的領悟。

    我最近聽了一個很感人的訪問。受訪者HishamMatar是一位利比亞人,他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異 議份子,多年前被逮捕,至今生死不明(其實是不言自明),這位先生在格達費下台後努力想找出父親的下落。他的父親很注重背誦,他說:“Knowing a book by heart is like carrying a house in your chest.”Matar先生找到一些當初他父親的獄友,據他們說他的父親會大聲朗誦詩句來安撫慰藉大家的心靈。他是從那裡來的浩然正氣?是書中來的,讀詩的人是好人!

  • 中國文學中依賴典故(語碼)非常深。古詩文讀得少,典故知道的就少;典故知道的少,讀古文,尤其是詩詞就更難讀得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平易近人的好教材難尋,本書真的是少數的例外。相較之下,西方詩詞在這方面的門檻沒有這麼高。當然也有難讀懂、典故用很多的詩人,不過比較起來是少數。

    讀詩對我這麼難,所以我喜歡的詩詞是比較直白,不要那麼難懂隱晦的作品。小時候對「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耳熟能詳到美感疲勞。不過當讀過蘇軾《水調歌頭》整首後,這兩句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這首詞淺顯,但內涵感情濃厚真摯婉轉,深深地感動了我。在異國唸書時,有時候想起家人我就拿出這首詞讀一讀,在紙上一遍又一遍地寫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很有治療效果。
    a
  • 葉老師說只有感發的生命質量(能感之)不夠,還要有語言敏感度(能寫之),才可以成為好詩人。這句話不是只是適用寫詩的人,也適用讀詩的人。這是天分使然,不能強求。葉老師舉的例子: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都是齒頭的聲音,不用說出來人勝的形狀是參差錯落,而是在讀的聲音之中,就表現出參差錯落了。

    像這種細微的感覺,如果沒有經過指導,我很難發覺。這讓我聯想到鄭愁予的詩,也常常使用這種技巧,利用聲音來強化某種意象。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不只有畫面,也帶著浠浠簌簌的雨聲。另外還有James Joyce在《The Dead》裡最後一段被人認為詩意十足的一段文字:

          …snow was general all over Ireland. It was falling on every part of the dark central plain, on the treeless hills, falling softly
          upon the Bog of Allen and, farther westward, softly falling into the dark mutinous Shannon waves. It was falling, too, upon
          every part of the lonely churchyard on the hill where Michael Furey lay buried. It lay thickly drifted on the crooked crosses
          and headstones, on the spears of the little gate, on the barren thorns.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一連串的s和f,falling softly,softly falling,falling faintly,faintly falling,his souls swooned slowly等等,也都是摹擬下雪的聲音。聲響、律動、音樂性是詩很重要的一部份(雖然現在也有人實驗「視覺詩」,但畢竟是少數),這種能力只能靠多讀詩來培養。
    a
  • 中文相較於英文是比較模糊,充滿了ambiguities,我覺得中文本身就是一種詩味十足的語言。例如說:大人,big man,意思可以是(1)成人(2)官員(3)重要的人(4)體型巨大的人(5)其他。每當我向外國朋友解釋一個中文詞彙的時候,從一個字一個字的意思,到組合在一起時的意思,我的朋友們都很讚嘆,覺得簡直就已是一句詩了。中文隨時可以將兩三個字組合在一起,造出一個新的詞,這是一個語言上極大的優點,但也是對讀者的一個挑戰。葉老師說這個「多義」的問題,會形成讀詩的趣味,一句話可以有好幾種饒有興味的詮釋,這可苦了我這種程度的讀者。英詩相較之下,在這方面簡單多了。單字有特定的意思,詩人更以精確掌控文字為職責。我說的是原則,自然有特例的。
    a
  • 詩的演化,從淺顯到隱晦,從平鋪直敘到感性抒情到理性思索安排,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詩人挑戰自己,尋求前人未走過的道路,寫出的詩很容易越來越困難。即使是像唐詩,詩言志,大開大闊,充滿顯意識,到了李商隱,很多詩都像一道道謎語。更不要說到了清代的詩詞,很多擺明了不要讓人讀懂(我是說現代人啦);這古今中外皆然,像現在研究很夯的Silvia Plath的詩就很難猜的。葉老師說藝術是要由創作者和欣賞者共同完成(是在安慰我嗎?):如果詩寫得難,知音就會少;反過來說,如果讀懂了一首晦澀的詩,和作者心意相通,又是多大的快樂?


看了葉老師介紹這麼多的絕妙好詞,讚嘆之餘再來回想為何某些人的評價裡,詞的地位低於詩。詞,尤其是晚唐五代的好詞,件件是精雕玉琢的藝術精品,美則美矣,然傷春悲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讀了只讓人覺得悲上加悲,悶上加悶。直到讀到蘇軾的詞中的豁達,在比較之下,才瞭解了為什麼包含我的大多數人都如此喜愛蘇軾。讀書所為何事?不是為中堅自己的意志力,能不懼榮辱,在得志與不得志、飛黃騰達與接受考驗的任何情況下,都能一本初心,完成自己的人格,最後達到蘇軾說的「浮空眼纈散雲霞,無數心花發桃李。」隨心所欲的狀態嗎?在蘇軾的文、詩、詞裡,我們屢屢看到這樣一個楷模樹立在那裡,再加上他高超的文字駕馭力,將感情傳達給數百年後的我們,未來也定會繼續地感動著無數的人們。

我們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能達到這樣完美的境界,但這些詩人留下了珠玉之作,為我們的文化加光加熱。本書的最大好處是不但精讀介紹某些作品,葉老師還介紹詩人們的生平際遇,在文學史與歷史上的位置,使得讀者能有更全面性的瞭解。讀了這些詩人的遭遇和詩篇,常常令我或怒髮衝冠或心中發酸。例如辛棄疾,明明是英雄,卻偏偏有小人掣肘,壯志未酬。例如柳永,一生汲汲碌碌,死後連埋葬的錢都沒有。讀了柳永的《煮海歌》、《鳳歸雲》和《八聲甘州》,感動之餘不禁為他的有志難伸感到嘆息,高達八斗的才華是值幾錢?不過莎士比亞說:

       Not marble, nor the gilded monuments
       Of princes, shall outlive this powerful rhyme

這些詩人有作品傳唱千古,已得到了永恆的生命。



最後我來吐槽一下,不過吐槽的對象是我自己。葉老師很稱道南唐中主李璟這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菡萏是荷花,凋零的時候花瓣一片片減落,詩人看到感傷,我看到的卻是那飽滿的蓮蓬。台灣台南白河鎮都是荷花田,有老家在那的朋友邀我去玩。她的姑姑摘下一個嫩蓮蓬送我,教我剝出裡面的還未成熟還帶著點綠色的蓮子來吃。蓮子清甜多汁,蓮心帶著一絲絲苦韻,只有一個鮮字可形容,遠比成熟的蓮子好吃。我後來又把剩下的嫩蓮子都拿來燉雞湯,蓮心吸飽了雞湯汁,既清爽又濃郁,真是美味至極。白河的人在荷葉都枯萎後,會從土裡挖出蓮藕,做成藕粉;蓮子和藕粉是白河的兩項特產。看到「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說給人「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感慨,我看到這句,卻是口水都要流了出來。清末詞人譚獻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我可是合法地「何必不然」。



再補充一點:上面所引James Joyce的《The Dead》是一段很神奇的文字,像變魔術一樣,由散文漸漸脫化為詩。這次讀了《十七講》,才發現這段文字很有宋詞長調的味道。第一句破題就很有深意,snow was general all over Ireland,雪代表深深的思念與哀愁。 在有音樂性的文字下曲曲折折地描述埋藏很深的感情,對逝者的懷念。不但主題手法和宋詞吻合,這段文字也有王國維最重視的「境界」。

点评

真棒…真的很棒….咱覺得乃這才算是讀書…用自有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相互激盪….是否接受作者的觀點….. 必然性並不絕然存在著…因為文字是用心來讀的…咱們有自身的生活經歷…作者有他自己的……只要讀者與作者間能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4 11:34
书评写的好棒!没想到这个书评可以这么写  发表于 2013-5-4 06:36
我看到「菡萏香銷翠葉殘」就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说我最讨厌李义山,唯独喜欢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怎么会讨厌李义山,我想了很多年~~~知道我入宅,才知道这就是教科书般的傲娇啊~~~  发表于 2013-5-4 01:16
The DEADDDDDD~~~我太激动了!!!你这么一点我有点了解Joyce的音乐性了~~~  发表于 2013-5-4 01:00

评分

参与人数 5经验 +250 人气 +250 书币 +30 收起 理由
tiayealing + 50 + 50 + 5 我們需要像妳這樣寫書評的人~
sherryzhen + 50 + 50 + 10 瓦咔咔~大家都来抢偶滴,17讲奖励
zjxixi + 50 + 50 + 5 我也要来补一发!!!写的太棒了!!!!
IvySun + 50 + 50 + 5 不公平..咱先看到的..linda竟然先評分..咱不該先回帖的..
linda888 + 50 + 50 + 5 所谓融会贯通不过如此,太棒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玫瑰之名》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书币 -5 收起 理由
drm_wvr -50 -50 -5 請參考活动规则並編輯为入选书藉的讀后感 .............撤回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tqbil 发表于 2013-5-4 00:46
《唐宋詞十七講》

這篇心得和前面幾篇不同,前面各位是愛詞懂詞,我這篇則是一個多年來為讀不懂詩詞(poe ...

真棒…真的很棒….咱覺得乃這才算是讀書…用自有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相互激盪….是否接受作者的觀點….. 必然性並不絕然存在著…因為文字是用心來讀的…咱們有自身的生活經歷…作者有他自己的……只要讀者與作者間能產生火花…作者的文字能在我們心中產生漣漪…. .不一定是共鳴…..那麼…這書…就值得讀了…^_^
 
咱們的古詩詞….字數、韻律…早就限定的好好的…想在這個框架中表達自己的感情,談何容易啊….所以…不得不借用典故…短短的3、2字…就能讓人了解作者的感情…難懂處就在於…一來..咱們可能不懂典故…二來..一字多義…這都是你說過的…也是事實…有人面對著一首詩、一闕詞…思緒可以自由的在不同時空中人、事之間遊走….有些人只能依字解字….但是…咱認為…這不應該影響我們欣賞詩詞…只要能在低聲誦吟詩詞時…那些文字能撩撥咱們的心弦…這就夠了嘛…背不背誦..了不了解的….小事一樁…..
 
像咱….什麼..「台北的天空很希臘」…這種現代詩…咱就欣賞不來…英文詩…更別說了…想看懂都有問題…不過…木有啥…咱不看就是了…咱不糾結…
 
很喜歡你這篇…書苑中…好的文字…愈來愈少了…

点评

余光中以他詩人對語言的敏銳度,翻譯的功力很高啊。我還買了一本他寫得關於翻譯的書,慚愧,放了好久,還沒開始看。  发表于 2013-5-4 15: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qbil 于 2013-5-4 12:29 编辑
IvySun 发表于 2013-5-4 11:34
真棒…真的很棒….咱覺得乃這才算是讀書…用自有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相互激盪….是否接受作者的觀點….. 必 ...

不要這麼說,好帖子還是不少的。可惜bobo不寫書會心得,不然也一定很精彩。這次書會入選的書都是重量級的作品,很不容易在規定時間內讀完,但是也出現了好多篇不錯的心得。我現在在等benlucy雲圖的心得。

「台北的天空很希臘」。。。?是說台北的天空很藍,白雲很白嗎?那。。。台北的天空,什麼時候希臘過?一百年前嗎?

怎麼都沒人注意到我提供的食譜啊?青蓮子燉雞/排骨湯~~

点评

说到红学和诗词,我一直想搞明白红楼梦里那些诗词的水平究竟如何?因为曹雪芹本人似乎并不是个杰出的诗人,理论上小说里诗词水平不可能超过他本人。另外是否是代入钗黛湘的人生经历和受教育水平仿作出来的?  发表于 2013-5-5 12:51
那是「重上大度山」.. 余光中的詩...咱不懂..看不懂啊...看不懂啊...>_<  发表于 2013-5-4 14:50
原文是「星空,非常希臘」...台北的...那是一堆人又引述的...還有..什麼XXX的很羅馬...  发表于 2013-5-4 14:49
俺也献丑啦。。。  发表于 2013-5-4 1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bosha1986 于 2013-5-4 01:20 编辑

唐宋词十七讲

这本书投票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如tq所说的,书本身当然非常好,但是文论的文论如何来写,实在有点困难。一直到最后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来组织书评,只有阅读过程中零乱的一点想法笔记,跟tq的宏文不能比,俺也“野人献曝”一下吧。

词与诗文

过去我读宋词,也同时读宋诗和宋人的文章,常常对同一个作者有“精神分裂”的感觉。比如欧阳修,读着《朋党论》《醉翁亭记》之类的文章,或者是忧国忧民,或者是疏旷放达,总之是个纯爷们,看到他写的词,却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想问一声少女你谁啊? 读了十七讲对唐五代到北宋词的阐述,现在我比较能够理解这种反差了。诗文是表意识的抒发表达,词却向内(我指的是苏柳以前,温飞卿到晏欧这一脉),看到潜意识(不知道学界有没有用佛罗依德之类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宋词的,也许会很有意思)。作为文人雅士酒宴上唱酬,红牙翠板款款而歌发端的文学形式,相比“诗言志”,或是“文以载道”,词从诞生起就没有太多的目的和负担,我想北宋的大部分词人是有意识区分自己作词和作诗文的风格的。然而越是发自潜意识内心的细微东西,越不容易被时代的更迭改变,越能够穿越千百年的光阴在读者的内心激起共鸣。我想这也就是这么多人都喜爱宋词的原因吧。

审美的组成

叶嘉莹老师引入了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阐释学(Hermeneutics)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这两个概念来讨论中国古典文学,蛮有意思,尤其是针对唐宋词这样尤其幽微暧昧的文学形式。读词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除了作者以外,还需要读者的时代和阅历参与,这些tq前面也提到了。这里我还要特别加上第三方,文学评论家,因为我发现我过去对唐宋词好坏的判断,喜欢谁,看轻谁,怎样看待谁,都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影响太深,不过我觉得叶教授自己也受王国维的影响很深就是了,anyway这本书,至少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周清真和吴梦窗的作用。不过不知道有多少读过这本书的同学认同我的观点,比起南宋几家“安排思索”的词,唐五代北宋以“兴发感动”为主流的词,让我喜欢也感动的更多。说到这里我想到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里谈到柏拉图的时候似乎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是,一种文化兴盛而生机勃勃的时候,容易诞生戏剧家,一种文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阶段,则会产生大量哲学家。当然戏剧文化在我国的情况比较不一样,是否朝代风气的颓败,会令诗人们减少外向的感情流露,而沉入思辩之中。这个想法大概挺不靠谱,我就随便说说。

音律

过去我问过自己一个傻问题,为什么豪放派词人多爱“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这几个词牌,可不可以用“满江红”填的婉约幽怨的词?如果词牌只是凝固的平仄格式的话,当然是可能的,然而词谱以外,尚有声情。叶嘉莹这本书对声情探讨的少一些,我多是从夏承焘的《读词常识》和吴梅的《词学通论》里学到的,原本不该写在这篇书评里,但是了解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对这些东西尤其感兴趣(《经典释文》那题打名贴就是我出的),想到了不说实在难过。中国古乐宫调有七音,十二律,合7x12=84宫调,唐宋词琵琶定调,琵琶4弦,故最多只有28调。词按长短分4种,令 引 近 慢,令4均,引近6均,慢8均,8均相当于现在的16拍。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词牌前缀,比如“犯调”,“转调”,“摊破”,“减字”之类的。唐人写近体诗用平水韵106部,北曲用周德清《中原音韵》19个韵部,到近代京剧只讲“京韵十三辙”,汉语语音的decay真是十分迅猛。唐宋词用韵似乎没有特别的韵书,总之应当比诗韵宽,比曲韵窄是没问题的。相对韵的退化,词在声调的维度却变复杂了,唐人写近体诗,虽然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是格律只有平仄之分,宋词作者里尤其精通音乐的几个,柳永,周邦彦,姜夔,对四声的安排都是考究的。不过不是所有宋词作者都通音律的,很多人只是当作句子有长短的诗依前人格式来填写,叶教授似乎也提到苏轼的格律偶尔有些问题?这里我对姜夔尤其有兴趣,因为姜白石的自度曲17首是现在唯一留存的宋词曲谱,听说只有公尺谱,没有板眼,中国古人的音乐对节奏这件事还真是放任(古琴的减字谱也是只有音高指法,不标节奏的,所以同一曲子因演奏者不同会有巨大差别)。

这里再说一句题外话,我看宋词,基本都是婉约一路的。楼上不少同学都是苏辛的粉丝,当然我也很喜欢苏辛,但是提到苏东坡,我往往会拿他跟陶渊明,三曹,杜工部来比较,而不是其他词人,赞同叶教授所言,他的境界已经超过了词的行式,是诗化的词。

节奏

读柳永一章的时候,我对“单式”和“双式”这个说法尤其有兴趣,单双看最后一个音节的断字。单式的句法飞扬悠远(“昆明池水-汉时功”),双式的句法缠绵低回(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节奏也在表达感情,这是多么精巧的艺术品,感叹宋词,还是要读出声来。
跟楼上的蓝蓝借一行拉丁文诗做个类比
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这行诗的节奏叫dactylic hexameter,读的时候每行六节,每节四拍子,既可以是“哒——哒哒”一个长元音二个短元音四拍(类比“汉时功”),也可以是“哒——哒——”二个长元音四拍(“连环”),西方的诗人也是这样用长短单双的变化来表达情绪的。可见人类对音节美的体验是超越文化和地域共通的。

词的发展

晏几道是我相当喜欢的词人,所以我刚开始拿到书,立刻翻到小晏的章节,结果看了半天,发现叶老师说小晏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倒退,不讲了。于是我才倒退回第一章,从温飞卿开始好好看书,然后才发现叶老师选取的这些个词人并非是按照自己的好恶,而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用心组织的。从温飞卿的“语码”,客观美感,到韦庄感情真挚的主观美感。从冯正中的沉郁顿错,情致盘旋,提升了词的境界,直接影响了欧阳修和晏殊,而此二人在继承冯的基础上,永叔则擅长遣玩的意兴,大晏则有元融的观照,一直到柳永讲词的主题由“春女善怀”转为“秋士易感”,境界高远处不减唐人。历史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惭愧的说,虽然读了多年宋词,其实过去我并不能看出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和“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婉约有多少差别,直到读了《十七讲》才茅塞顿开。另外掌握宋词发展的轨迹,对读明词,清词,比如几个比较热门的作者,陈子龙,柳如是,纳兰容若之类的定位,也是十分有益助的。

(这里还是容我吐槽下叶老师的偏心,乃不讲小晏,倒是在苏轼以后,又讲了个秦观。。。也没有李清照,我还蛮期待一个女教授来讲一个女词人的。。。)

(另外看冯正中一节的时候有些许疑惑,因为叶教授引用饶宗颐的说法,为冯正中定调是“执着的热情”,“两朝开济老臣心”。我对南唐的历史不太熟悉,但是以往听到的说法,对冯这个人的评价都是“腹黑”,“小人”之类不太正面的声音,困惑。)

点评

其實我覺得解謎的詩很有趣,否則為何紅學曾那麼興旺?只是我都解不出來。T_T  发表于 2013-5-5 12:04
這可以有....咱以前是為了蘇軾特別去了解新舊黨爭的...^_^  发表于 2013-5-4 15:07
我那不是宏文,只是一個外行人拉里拉雜碎碎念而已。我看過人間詞話,好書。但自己讀過的詞太少,其實很難不被拉著走。單式雙式說法很有道理,在英詩裡,本應是雙式的foot,也常常被詩人有意識結束在單式。  发表于 2013-5-4 15:04
要說宋代文人中….精神分裂最嚴重的…咱認為該算是司馬光吧….…主編的「資治通鑑」氣勢多麼的磅礡…可為人私心卻過重…根本就木有史學家該有的修為….  詞比詩還難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品詞的一部經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4 14:42
女神你太棒了!你和tq都是我的偶像!(☆_☆)  发表于 2013-5-4 14:08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00 人气 +100 书币 +15 收起 理由
sherryzhen + 50 + 50 + 10 啧啧啧,书苑高手真多
IvySun + 50 + 50 + 5 嘖嘖嘖...書苑中..原來有這麼多喜愛詞的同學...^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4: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bobosha1986 发表于 2013-5-4 13:11
唐宋词十七讲

这本书投票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如tq所说的,书本身当然非常好,但是文论的文论如何来写,实 ...

要說宋代文人中….精神分裂最嚴重的…咱認為該算是司馬光吧….…主編的「資治通鑑」氣勢多麼的磅礡…可為人私心卻過重…根本就木有史學家該有的修為….
 
詞比詩還難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品詞的一部經典…該這麼說吧…從王國維之後…談詞…木有人不受這本書影響的…就算有些許的新意….咱認為…也只是在王國維訂下的框架中…延伸引述罷了…或持不同意見者…嚴格說來..也不算是跳脫王氏的框架…因為…只是正反論述罷了…
 
咱喜歡葉老師這本書…因為…她從歷史演化的角度、詞家個人的經歷…來切入詞家作詞的風格…咱覺得了不起….(額…因為...咱歷來就是這麼讀書的..先了解歷史背景..再了解作者…再看文...…)….往後要再突破這種分析的方式也許不容易了….這是咱喜歡這本書的原因雖然書中的分析方式很多是咱不懂的闡釋法現象學這些原本不在咱知識範疇之中的學問….用這種方式來分析的咱的領會就不多了但是這不會影響咱對這本書的推崇只是這書重覆的地方多了點能改版重修的話也許會更完美….
 
咱也跟你一起吐槽…為啥蘇軾不多講一點…最後有三講是王沂孫的..王沂孫木有那麼重要啊…. 葉老師在這三講中..又把先前講過的又重講再重講….花了三講啊…多浪費…

点评

王沂孫大概是葉老師專業研究的對象,做研究總是要作人家沒做過的,努力做出來的東西,有個機會當然要拿出來推銷推銷。前面是總結別人的結果,最後總要講講自己的東西。  发表于 2013-5-4 15:13
前面序有解釋,因為是三個不同講座,面對不同的群眾,不得不重新歸納在別的地方講過的東西。這個就算修訂也沒辦法拿掉吧。  发表于 2013-5-4 15:11
司马光嘿嘿嘿~等我下期来推荐《王安石传》,新党旧党中间党排排坐吃果果,一起算个总帐~~~都是奇男子呢~~~  发表于 2013-5-4 14:55
因为是讲稿的缘故难免有些重复吧~我估计我们要的东西在她的《迦陵论词丛稿》之类的书里应该有,小山会有,易安会有,东坡,会有更多!~~~同吐槽王沂孙啊,看到最后我简直就在机械的翻书。。。  发表于 2013-5-4 1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cidredoux 发表于 2013-4-24 22:09
《苏东坡传》

林语堂既然读了关于苏东坡的几乎所有的材料,肯定比常人都苏东坡的了解要多得多。没想到苏 ...

其实我之前看武则天传的时候也很不理解,为何林语堂先生对武则天要如此苛刻,不过看了苏东坡传译者序言倒是明白了,里面写到林语堂先生在武则天传的序言中是这样说的:“我不是把这本书当做小说写得,书中的人物、事件、对白,没有不是全根据唐书写的。” 想必武则天在唐书中,一定是被写的妖魔祸害了,想想正史也往往如此,何况是在一个女人不被重视的年代出现的能够睥睨众须眉的女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1: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098267 于 2013-5-4 21:54 编辑

选择《苏东坡传》

苏东坡不用多说啦,大文豪。虽然距离我们有了好几百年(or千年),但是通过林语堂的描述(or敬仰)让我觉得 这个人 貌似离我们很近,很真实 (文笔很清爽~)。以前只在课本上寥寥草草的看过他的诗,了解的肤浅。林语堂的栩栩如生的描述,能体会到这位文豪当年的风采: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内心豁达。不过为官之路也颇为曲折,从中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给以启迪。这本书读起来也非常的爽快。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书币 -5 收起 理由
drm_wvr -50 -50 -5 請參考活动规则並編輯为入选书藉的讀后感 .............撤回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传
从林语堂笔下对苏东坡这位大家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前高中学苏东坡写的诗和文言文,老师总会讲一些关于苏东坡的小故事,但这本书却更加详细的向我们阐述了苏东坡的生平以及一些遭遇,而且还有林语堂自己的一些看法,让我对苏东坡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1 收起 理由
bluefleet + 1 书会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2: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传

高中时就特别喜欢苏轼的字体,还曾特意花了一整个暑假来临他的帖子。

喜欢苏轼不仅因为他书法中的随性,在看了《苏东坡传》后发现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多面性、文化感及幽默感。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造酒实验师,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乳政治家等等。。”

读《苏东坡传》的过程,就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虽然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
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形成,昙花一现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2 收起 理由
bluefleet + 2 书会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0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lucy 于 2013-5-5 00:19 编辑

《云图》 读后心得



───前言────────────

云图共有6个故事,故事的排列顺序是12345654321
第一次看完后,看不太懂
因为前面三个故事要看到下半部已经过了好几天
我早已忘记前面的剧情


因此,我又重新看了一次,这次我看的顺序是11223344556
总算可以完整看完每个故事了


──架构─────────────-


本书的架构比较特别,一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就接下一段故事
而且每个故事都是不同风格
包含冒险、文艺、爱情、科幻等,每一个故事的风格都很不同
再者,呈现方式也不同
有小说、书信、日记自叙…..


我觉得很有创意,但我不喜欢(欸!我不会被丢出阳台?)(我只想说作者很厉害可以写出各种风格,很有创意,但我并不喜欢每一个故事)

虽然作者有以特殊的形式连结六个故事,甚至暗示主角是同一个灵魂转世

但是老实说,这部份作者设定有点牵强….
我觉得就直接当成不同时代的六个故事来看就好
而且作者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独立出来看都不算写的特别好阿


但是我不否认作者这样的顺序安排,可以让读者有二次阅读的欲望
因为不再次阅读,我根本记不起来第一个故事在讲什么!!!
好考验记忆力阿(赶紧去吃颗维他命补一补)
不过看完两次后,我也不会再看了
除非我已完全忘记这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故事内容─────────────


第六个故事,是很久以后的未来
人类因为「贪婪」而造成地球失常,忽然毁灭
文化退步,人人都相信神、祭司、鬼怪,有猎人族


因此再回过头看前面五个故事
作者不断想要强调人类贪得无厌,会造成灭亡;但是再困难的环境总存在希望


我想要特别讲讲第五个故事,星美的故事,是我最震撼的一篇


未来的人类以复制人作为劳工,并于无利用价值后杀死再回收
复制人到底算不算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以我个人看法,觉得复制人算是人,但是我可能会抱持偏见


当一大群一模一样的「人」在眼前,很难将其视为独立个体
每一个人都像典型,所以可能会觉得每一个人想法都一样……这就不像生命了
当然,每个复制人的思考可能会不同
但是基因限定所以智商大致相同,表现出来也许不会相差太远
(并不是每个复制人都像星美一样可以获得升级)


这是我现在的看法啦
其实不敢想象未来若有复制人的情景
因为我觉得我可能会对他们抱持偏见
而我又会对自己这样泯灭道德感到害怕……


以上是看《云图》让我产生的问题,不过大家不要针对这点攻击我阿


其他的故事没有太大共鸣就不讨论
但我很喜欢本书最后一句话
亚当的岳父讥讽亚当的废奴行动只像是海洋里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亚当回应「但是如果没有众多的水滴,哪会有海洋呢?」
这回应真是俏皮


作者一直在呼吁地球的未来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要靠每个人一起努力阿(小说真爱说教)

点评

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能给他们平等的生活条件,就不应该制造他们。  发表于 2013-5-9 00:02
复制人如果只提供器官,没有灵魂,我大概还能接受。。。  发表于 2013-5-5 12:46
拔草了 =_=  发表于 2013-5-5 09:55
辛苦了,大工程啊。  发表于 2013-5-5 01:49

评分

参与人数 1书币 +6 收起 理由
tiayealing + 6 書評獎勵~ 看雲圖需要耐心..跟毅力...什麼5啊6啊..暈死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09: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噢耶 重在参与噢 万万岁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书币 -5 收起 理由
drm_wvr -50 -50 -5 請參考活动规则並編輯为入选书藉的讀后感 .............撤回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0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这个去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收起 理由
tiayealing -50 -50 請參考活动规则並編輯为入选书藉的讀后感 .............撤回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1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没读过 看来自己要 鞭策一下了  先看看书 再回来写 收获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人气 -50 书币 -5 收起 理由
drm_wvr -50 -50 -5 請參考活动规则並編輯为入选书藉的讀后感 .............撤回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